搬出大山幸福来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

2023/7/16 来源:不详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www.xxzywj.com/

□本报记者阮兴时

图为石楼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刘亮亮摄

在吕梁,曾经有数十万人生活在十年九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大山深处。一口锅和一床破旧不堪的铺盖,是当时很多贫困村民的全部家当。几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几十亩薄田度日,这里水源匮乏,就连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都是奢望。

但如今,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已搬离故土、下到平川,安家落户在近水、沿路、靠城的移民新村。搬迁后,他们住砖瓦房,用自来水,走柏油马路,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这正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吕梁以决战完胜的决心,创新举措、奋力攻坚,紧紧围绕“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3.74万户11.26万搬迁群众入住新房,不仅帮他们挪出了穷窝、改变了穷貌、拔掉了穷根,摆脱了祖祖辈辈“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更通过后续扶持,让他们走向了不愁吃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幸福路。

挪穷窝让贫困群众走出大山

谈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在大山里居住了大半辈子的温毛新感触颇深:“山上的苦日子真把人过怕了,看病难、孩子上学难,住房条件差,生活条件落后。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只能靠在地里种玉米、谷子,一年下来勉强够填饱肚子。”易地移民搬迁之前,温毛新住在石楼县罗村镇南沟村,村里基础设施落后,生存环境恶劣,群众思想守旧,文化程度较低,属于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村民们辛辛苦苦几十年,依旧是“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像温毛新这样的贫困户正是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缩影,唯有搬迁,才是破难解困的根本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脱贫攻坚以来,我市按照精神要求,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全市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协同推进,紧盯居住深山区、生活条件差、就业无技能、增收无门路、就地脱贫难的贫困人口,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等关键性问题,确保对象精准、措施精准、区域精准,保证不落一人。

在全市各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五年来,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标志性工程,大家以决战完胜的决心,创新举措、奋力攻坚,坚决啃下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截至年9月底,全市所有的搬迁安置任务已全面完成,全市3.74万户11.26万搬迁群众全部入住新房。其中集中安置9.26万人,县城34个安置点7.05万人,乡镇22个安置点1.27万人,中心村31个安置点1.11万人;由搬迁户自行购置住房进行分散安置1.93万人;就近行政村改造旧村委、旧学校、敬老院、保障房安置等特殊安置0.06万人。

数据的背后,是百姓不断提升的幸福感。

在临县湫水万安苑,一幢幢崭新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在中阳县弓阳村,一座座二层小楼飘着袅袅炊烟,三五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吃着青草;在石楼县石楼小镇,基础配套设施全部到位,水暖电路线一应俱全,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五年时间,这样的安置小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呈现出一幅宜居宜业、美丽富饶的图画。搬迁后的贫困户们自豪地说:“搬出大山,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如今这个目标实现了。”

实践证明,移民搬迁这条路子,对吕梁数十万贫困群众来说,不但走通了,而且走出了一条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换新颜让搬迁户生活便利舒心

对于新居的体会,72岁的王保全老两口最有发言权。王保全老人的新家位于岚县易居苑,这是全县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小区,共安置全岚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人。小区内交通便利,医院、小学、中学、大型购物商场等配套设施齐全,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与王保全同为贫困户的儿子也住在这个小区,从山上搬迁后,儿子在县城找到新工作,孙子们就近上了学,老两口看着儿孙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别提有多舒心了。

“舒心”,正是群众对易地移民搬迁的肯定。为了实现“搬得出,还要稳得住”目标,我市充分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与全市城镇化、产业化、农业现代化、景区生态化等结合起来,并对搬迁安置项目的基础配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产业开发、社区治理、就医就学体系等进行全面跟进,突出打造和谐社区、活力社区,使搬迁社区整体居住环境干净卫生、基础功能齐全,让搬迁户住得舒心、便利。另外,部分社区纷纷创新搬迁思路,最大限度地提高搬迁户居住的满意度。

在临县,新建的18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都配置了公立卫生服务室,让4.1万搬迁群众都能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从而大大提升了广大搬迁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石楼小镇,为让搬迁群众更好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石楼县为小镇“量身定制”了后续扶持方案——移民点合作组织或农业托管组织、扶贫车间、产业园区“三个全覆盖”。无论是将自己的土地交给专门的农业托管公司进行耕种,还是在扶贫车间、产业园区就业上班,参加物业公司提供的公益性岗位,石楼小镇的居民们,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工资-元不等,实现多渠道稳定增收。

随着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石楼县还探索了“党支部+”模式,全面加强社区治理。通过“党支部+服务”,成立党群服务中心,设立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党支部+物业”,组建就业公司,设置公益岗位,有效解决搬迁户就业难题。家长里短、婆媳矛盾,是居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麻烦事,通过“党支部+矛排”,建立起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的情感纽带,有效推进了社区德治、法治和自治的有机统一。

“这样的好日子让我们做梦都能笑出来。”在全市87个安置点,大家在彻底告别“穷窝窝”后,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天壤之别”,满足感溢于言表。

改穷业让搬迁户走上致富路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避免搬迁户“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我市在87个安置点配套了55个扶贫车间、36个产业园区,在迁出村配套个农业托管组织和合作社,全面完成了安置点和迁出村产业“三个全覆盖”,产业配套完成率%;全市搬迁贫困劳动力共有2.61万户4.69万人,已落实产业就业保障2.60万户4.61万人,产业就业保障率99.7%。

为强化后续扶持力度,我市还制定了《吕梁市加强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案的通知》《年吕梁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案》,对搬迁后续扶持的政策标准进行了规范。通过在安置点和迁出村配套特色种养等农业托管组织或合作社、扶贫车间和产业园区,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设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就业。

石楼县新关镇刘家庄村的搬迁户刘喜生,在搬迁后不仅搬出了新生活,更“搬出”了新希望。“好的政策也不能用于‘养懒汉’,还得靠自己干。贫困户不是光荣户,总不能光等着别人来给,别人给的总没有自己干出来的踏实。”搬到石楼小镇后,刘喜生决定组建一个造林合作队,带领大家伙一块干。很快,邻居们听说刘喜生成立了造林队,纷纷加入进来,不到两年时间,刘喜生就带着自己的队伍上陕西、下柳林,走南闯北,靠着大家伙的辛勤付出,每年增加劳务收入少则几千元,多者可达五六万元。“靠自己的劳动脱贫,光荣!踏实!将来,我还要带动其他贫困户和我一起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如今在我市,像刘喜生这样的搬迁户在县内就地就近就业的有1.18万人,公益岗位0.23万人,县外务工1.19万人,接受技能培训1.18万人。社区治理建设社区管理机构60个,建立基层党组织67个,为搬迁后续扶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我市易地搬迁工程的最好诠释。挪穷窝、换新颜、改穷业,易地扶贫搬迁的进程中,我市下足了“绣花”功夫,搬出了动力、活力,更赢得了民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