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德辉吕梁神话故事连载57上顶山之北
2023/4/11 来源:不详
上顶山之北番兄妹争山传说
上顶山,又称“九泉山”,地处吕梁山脉中段,位于中阳县之正南方、车鸣峪乡的桥则村,主峰海拔.7米,为中阳县境最高峰。因有九股清泉喷溢四周,曲水潺潺,环绕林间,水色清香,故得名上顶山。年前,隶属于孝义县管辖,今属中阳县管辖。上顶山景区绵延40余里,气势恢宏,是一个庞大的草甸、奇石、森林宝库。山顶保存有可汗庙。据《汾州府志》及有关史料记载,上顶山也称可寒堆、远望山、上殿山,山有可汗庙、突厥祠墓,还有姑子寺、姑姑塔、曹普真灵骨塔以及突厥寺、佛宝寺等。说明古代曾有突厥、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在上顶山一带活动过,有一条长长的草甸链,又叫“跑马梁”,是当年练兵驯马的场地,后因只长草不长树,形成了壮美的草甸奇观。山顶山可汗庙是吕梁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可汗庙,是山西省发现的第四座可汗庙,也是历史上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力证据。
传说,当年北方少数民族兄妹,因为给上顶山冠名而发生过一场争执。当年,北方少数民族有一对兄妹跨过黄河,登上吕梁山,远远地就望见有一座突兀的山头,星夜兼程,直奔此山而来。望着上顶山高大雄伟、直冲云天的雄姿,兄妹二人相互争着为各自的发现而定名。哥哥欣然起名曰:远望山,妹妹脱口起名曰:可汗山。二人互不想让,争论了很久,最终还是哥哥服从了妹妹。原因是,“可汗”代表的是北方少数民族至高无上的寓意,在上顶山山巅修建的庙宇也称为可汗庙。可汗庙的修建,既表明了来到内地的北方少数民族人士对自己统治者的崇高敬意,又流露了对自己故土的怀念之情。这里,也许“北番兄妹争山之说”记载的是传说,但在内蒙古确有一座山叫“远望山”。由此推测,上顶山又称为“远望山”的名字,应是蒙古民族来此者而为。也可以说,“可寒堆”是北方少数民族来此者而定名。古人之所以称作“堆”,这大概是由于上顶山峰顶状如土堆的缘故吧!如果说“远望山”、“可寒堆”、“可汗庙”是外来语的话,这又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内地人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在我国历史上侵略内地的史料记载事实很多,但没有记载在上顶山,甚至在整个凤尾山也没有侵略的只言片语;特别是上顶山还留有突厥祠墓,更有以其“神坟暮雪”之奇景,被列为孝义县古八景之一。据(《孝义县志》清乾隆)记载;如果说当年突厥人与上顶山当地居民有敌对的话,那突厥人又为何在此立墓、建祠!由此可以说,上顶山是当年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地方,也可以说,上顶山是中华民族和谐相处、相互团结的和睦山。
宁静致远曰:“山”,为象形字,甲骨文像遥望中地平线上起伏连绵的群峰的线描,有三(众多)座峰头。金文“山”写成剪影。有的金文将三个峰头简化成三个短竖,淡化峰尖形象。篆文保留中间一座峰岭的象形特征。隶书完全失去峰岭形象。两峰相连、或零散不成方向的小山叫“丘”,众峰(三峰)相连、形成一定走向的群峰叫“山”。《说文解字》: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中国地域辽阔,山脉众多。不少知名山脉都留下了很多的传说,山名往往都有不少说法。譬如:黄山,相传黄帝在此炼丹修道而得名;神农架,相传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草,因峰陡壑深,乃搭架上下采药,因之得名;庐山,西周时,匡氏七兄弟在庐山隐居,以草庐为居,故称庐山。有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五台山,因有五座耸入云霄的高峰,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九华山,因大诗人李白见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得名;峨眉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望见两山相对如娥眉,故称峨眉焉”;华山,《水经注》“五峰环耸,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上顶山,因其有九股清泉喷溢四周,曲水潺潺,环绕林间,水色清香,故得名。
本文主要参阅:
1.《中阳县志》;
2.《孝义县志》清乾隆、光绪;
3.《汾州府志》明、清;
4.《交口县志》;
5.《吕梁市乡镇志》(下册中阳县卷);
6.散见于网络中有关上顶山、九泉山等一些图文资。
作者:解德辉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