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河北张家口西古堡村
2022/12/26 来源:不详西古堡村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由于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西古堡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当时四方而来的老百姓选择在此筑堡。到了清代达到了最为繁盛阶段。康熙年间,因救灾有功,由国库出资,在西古堡南、北门外各加修瓮城一座。以后西古堡便集“古城堡、古寺庙、古戏楼、古民居”四大文化奇观于一体,是古蔚州处庄堡中最为独特,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例,被誉为“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民俗研究和建筑艺术等价值。
西古堡四周由黄土夯成的土城墙围成,黄土都是就地取土,这样土城墙建成的同时护城河也就形成了。在一通康熙十五年()《重修地藏王菩萨庙宇碑记》碑文中有记载:“暖泉西古堡南门瓮城,自乡耆年老,60岁以上的人董汝翠创建地藏王菩萨庙宇以来,迄今三十余载。”董汝翠创建地藏殿的年代是清入关不久,因而可推算西古堡南瓮城修建于明末清初。
据暖泉镇老人们回忆,西古堡可能建于明嘉靖年间,最初由大户张家以及其他村民共同修建而成。原来只有堡墙、南北堡门及护城河,没有瓮城,主要是为了就近保护暖泉街市和便于街市民众一旦遇袭可尽快避居城堡。据传,有一年全国遭遇“南水北蝗”,饥民成灾。董汝翠开仓放粮安抚灾民不计其数。灾后朝廷对其嘉奖,由国库出资,在西古堡南、北门外各加修瓮城座。至康熙年间,瓮城修建完成。西古堡瓮城由此而来。
西古堡为暖泉镇三堡之一,与中小堡仅一巷之隔,可迅速就近转移并保护暖泉镇市民遇袭躲入。南北设两座堡门,堡门均向东方开门,因为东为四方之首,南北分别配有两座翁城。堡内是一条青石铺成的南北主大街,该街长米,明清时期建成并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分布在街的两侧。主街东西共有三条巷子,东南方向有一口官井,总体形成了“国”字形建筑格局。堡中最短的巷子只有6米,最宽的街道有8.4米,最窄的巷子只有1.5米。
沿东、西、南三面堡墙根设有一圈小路,最宽达8.4米,窄的也有5米。此设计不仅可以避免堡墙坍塌或滑坡造成房屋损坏,更重要的是当敌人进攻,墙根下有足够的空间可供守卫人员的调动和运输供给。
复杂的巷道网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迷惑和震慑敌兵的作用。一旦敌人进攻城里,守军也可以通过开展巷战保存实力,等待援兵。这种巧妙的布局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清朝初期,西古堡瓮城内建了六座庙宇,分别是地藏寺、鬼王殿、十阎君殿、三义殿、马王庙以及观音殿。还建有一座戏台,同时设钟鼓楼各两座。现在古堡大部分保存了原貌。
西古堡村历史街巷特色为青砖路、黄土路,街巷狭窄,街道高低错落,纵横交织,奠定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基础。街巷两侧院落依坡就势,参差错落,古色古香,与自然地势一起构成了西古堡富有韵律和变化的街巷景观。
现存传统民居院落中较大的连环套院5所(亦称九连环院)、小巧规整的古四合院49所、有观赏研究价值的古民房间。堡内建筑规格较高的古民宅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和西南三部分。东北部分以楼房院为主,包括张家大院、董家祠堂、苍竹轩等。近20所院落多间房屋均有不同的砖镟门或平木门相联相通。东南部是九连环院,九个院落规模较大,有三处主院,还有碾房院、长工院、车马院等。西南部也有一处九连环院落,当地人称“西大院”。这处大院的特点是不但院院相通,屋屋相联,而通街通巷的大门就有7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