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如何得知汉代社会全貌查阅汉代百科全书
2023/3/19 来源:不详北京青春痘医院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1/9301856.html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在丧葬建筑中使用的一种建筑石材,上面刻画有各类图像,通常分布于祠堂、石棺、石阙及墓室上,主要表现了墓主人的生活状况、汉代的社会生活及生死观念等。汉画像石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体现的是整个汉朝的社会文化,是研究汉代社会的大百科全书。
陕北汉画像石概况
一汉画像石产生的背景
根据目前已出土的画像石可知,西汉中后期便开始出现画像石。但是整个陕北地区画像石产生年代最早的是汉和帝永元二年(90)辽东太守墓,最晚是汉灵帝建宁四年()出土的孙显安墓,属于东汉中晚期。这主要得益于汉和帝永元元年(89)车骑将军窦宪率军出朔方,大败匈奴。
随着东汉政权的衰落,匈奴乘机南下入侵,陕北地区成为匈奴的控制区域,画像石也就相继衰落了。
由此可见,画像石主要是从汉武帝后期产生一直存在到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爆发,可以说汉画像石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汉初期,经济凋敝,汉朝统治者实行黄老无为之治,经过高、惠、文、景四帝七十多年的统治治理,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新粮堆压着旧粮、旧粮发霉,串钱的绳子也因长时间不用而朽断。中后期,经过汉武、昭宣中兴的发展,经济发展甚为繁荣,这就为奢侈生活提供了经济基础。
东汉时期牛耕技术已经得到普遍推广,加之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向精耕细作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从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方面,陕北地区虽然较中原地区落后,但是农牧业在东汉时期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汉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汉朝以孝治国。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策,使得儒家思想学说第一次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其中“仁孝”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而是否厚葬已逝去的祖先被儒家思想认为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孝行”的重要评判标准。
汉武帝后,继任的皇帝更是“表彰六经”,儒家文化随之成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主要思想工具。东汉时期的社会厚葬之风与西汉时期相比更为兴盛,“孝悌”被看作是选拔、任用官吏的重要标准,东汉政府的这套选官制度,使得掌握儒家思想成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从而对儒学中的孝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因此,东汉时期的厚葬更多的是生者为了骗取“孝悌”美名以便飞黄腾达,动物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崇拜方式之一。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除了采集,主要靠的就是狩猎动物,动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于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的一些自然现象没法用科学来解释,他们便认为动物身上具有人类所不具有的力量,他们一边猎杀动物,一边又祈祷着动物可以宽恕并保佑他们,动物崇拜由此产生。
二陕北东汉画像石的分布及题材类型
陕北汉画像石的出土地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无定河流域和三川河流域,这也充分说明这两大区域是陕北汉代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陕北汉画像石上的内容多种多样,有神话、动物、花纹等各种题材,题材多样且刻画的有一定的规律。
1、陕北东汉画像石的分布
汉画像石是社会稳定、经济较为发达时的产物,因此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作品,汉画像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水平。不同的学者对于画像石分布会因为划分的标准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分布区域。
陕北汉画像石主要分布于陕北无定河流域,其中出土数量最多的是绥德县与米脂县,北至榆林市,东至黄河沿岸的神木、吴堡、清涧县,西至子洲及横山、靖边县地区,也都发现了汉画像石的遗存。
还有分布于山西西部吕梁地区的三川河流域,主要集中在离石县境内以及往南到中阳县,向西可至黄河边的柳林县。陕北汉画像石分布区大致以长城为界,包含了隔无定河相邻的陕北、晋西北两大区域,属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北缘。
2陕北东汉画像石的题材类型
动物类。陕北汉画像石中的动物图像造型占了很大篇幅,这也是陕北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主要特征。其中陕北汉画像石战争狩猎画像石,场面宏大,往往有数量、种类都较多的动物形象刻画其上,战争狩猎类题材的画像石多刻画在墓室的横额之上,其结构形式多为横向构图法。
如果将战争类画像石与狩猎类画像石相比,战争类题材的画像石数量相对较少,通常是与狩猎类画像石一起出现。
神话故事类。这类题材的画像石在陕北画像石中较为常见,整个画面将“天上仙界”的神秘、祥和气氛刻画的栩栩如生,其中表达仙界的西王母、东王公、九尾狐、三青鸟、捣药玉兔、伏羲女娲、四神动物、铺首衔环等画像十分多见。
日常生活类。主要包括有农耕、放牧、出行、娱乐等画像石,日常生活类题材的画像石主要从现实角度出发反映汉代陕北地区的自然地理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文化观念等内容,是研究汉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其他类别。还有历史故事类、花纹类、抽象几何类等造型题材,这些题材的画像石相对占比少,但也是探讨画像石及汉代社会的重要一手资料。
陕北地区出土的东汉画像石题材内容有着自身的特色,信立祥先生认为这些画像石内容是汉代人宇宙观念的体现。
陕北东汉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
东汉时期的陕北地区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生活在陕北地区的动物种类繁多。陕北汉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动物和神兽动物。
大量的自然动物以组合形式被刻画在规模宏大的车马出行图和狩猎战争图中,还有部分单独出现的自然动物,它们不仅反映当时陕北的社会现状,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神化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害怕着那些力量强大的动物,同时又祈祷获得它们的力量的保佑,于是神兽动物成为人们寄托信仰的载体。
一自然动物形象
自然动物,即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动物。陕北地区汉画像石中有一定数量的自然动物图像,它们从现实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汉代陕北人民的生活情况,从中也可以看出汉代陕北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陕北汉画像石上的自然动物极少有单个出现,多以组合形式出现,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部分自然动物不再单纯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而是也具有了一定的神化意义。
1战争狩猎图中的动物形象
在汉代陕北地区战争频发,而马是陕北汉画像石战争狩猎图中最为常见的动物。这是因为马在汉代有很多功能。
汉朝从汉武帝时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打击,直到东汉初窦宪败匈奴,北方边塞得到安稳,这期间汉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不断,画像石上的战争图多以汉朝胜利展示为主,其中马的形象多健硕、高大,这描绘的或许为当时在对外战争中中原王朝确胜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实战,也可能是汉朝人民对于战胜北方外族、形成社会安定的一种愿望的表达。
2、农耕放牧图中的动物形象
汉时的农耕主要是由人力以及牛力来完成,偶尔也有马力,这主要是因为牛耕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和普及,节省了人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陕北画像石中出现多幅“牛耕图”,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农业生产现象,更从侧面反映了陕北是较早使用牛耕以及掌握二牛抬杠技术的地区。东汉时期的陕北,森林和草原面积广阔,水草丰茂,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地域,而当时的政府也重视对这一地区的发展。
二动物与人的形象
1车马出行图的动物形象
陕北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一般刻于墓门横额之上,关于车马出行图所表现的内容,有学者认为其展示的是墓主人生前的重要的仕途经历,这主要是根据有题记的画像石上刻有的墓主人生前的官职名称来判断的;也有学者认为是墓主人从地下世界赶赴墓地或庙宇接受子孙祭拜的场面。
陕北地区汉画像石中的车骑出行图多有亭、阁等建筑相应,无题记,故笔者认为陕北地区的车骑出行图其表现的是墓主人接受子孙祭祀的内容。车马出行图中的马形象多为奔跑状,这或许是墓主人想尽快到达子孙祭拜地点的另一种表达。
陕西神木大保当出土的车骑出行图,图像中间为一亭,两侧分别站立一侍者,其后有一持戟导骑与马拉轺车,轺车上有一御者和一尊者相向而来,持戟导骑呈行走状,拉轺车的马还是奔跑状,说明导骑已到达目的地,准备下马,而轺车虽跟随其后,但还未到达其目的地,整个画像石表达的或为死者前往接受子孙祭祀的场面。
2其他自然动物形象
陕北汉画像石中鹤常与鱼同时出现,鹤与猴同时出现在陕北画像石中并不多。陕北汉画像石中,鹤常常以嘴衔鱼的形态出现,表达着阴阳交合。鹤有长寿之意,猴则表达“封侯”之意,多出现于房屋楼阁之上。陕北汉画像石中鱼多被神格化,它的刻画多表达的是作为仙人的坐骑,或是与鹤刻画在同一画面上来表达阴阳结合。
陕西绥德刘家湾墓门横额画像石,画面正中为一羝羊,两边相向而来的骑鹿的仙人,再两旁是天马,左右脚为日月轮,日月轮之下是鹤衔鱼图,左边的鹤双脚站立竖衔一鱼,右侧的鹤展翅,一脚前抬横衔一鱼。
陕西榆林段家湾墓左门扇,此画像石刻有一立柱阁楼,上有二人对坐,上层屋檐两侧各有一朱雀,左边呈站立状,右边呈飞行状;下层立柱檐两侧各有一鹤站立,两鹤曲颈向后;最下立柱两侧各有一舞者。
陕西子洲淮宁湾墓室横额画像石,画面正中为一双层楼阁,廊檐上有猴和羽人向上爬行,楼下帷帐深垂空寂无人,楼侧各置阙楼,阙楼上各站立一鸱鸮,阁与阙楼之间各站立一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