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内蒙古牧民的领头羊失控,发现

2023/1/12 来源:不详

年,一位内蒙古牧民正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羊,在经过一处山丘时,为首的领头羊像是发了疯一样拼命打转奔跑,随后另外几头羊也加入了进来,这一幕被远处的牧民看到,他赶紧跑过去看看是怎么回事,等他到达时,眼前的东西令他狂笑不止。牧民看到了什么奇特的东西,令他放声大笑?

原来,这是一个长满绿绣的铜器,这件铜器从整体看来和一般的茶壶较为相似,不同的是这件饱经风霜岁月的铜器底部长了三条短腿,其中两条腿间还有连接着一个小管子,看起来憨态可掬,不禁让人捧腹大笑。

牧民好奇地将这件铜器拿了起来,放在手里掂量掂量,发现还有几分分量,于是就抱着带回去卖钱的想法将它揣在了怀里。回去的路上,牧民一路载歌载舞,心情大好。

到了傍晚,牧民回到村子里与人分享这一好玩的铜器,众人看到这件器物都笑得前仰后合,只有一位当老师的邻居发现了其中的端倪,他拿起这类似茶壶的容器仔细端详,半晌,老师郑重地告诉牧民这应该是一件西汉的文物。

原来,这件身披绿色铜锈的铜器刻着“河平二年”的字样,而“河平二年”正是公元前27年,也就是西汉时期。牧民见邻居老师对这件铜器很感兴趣,便提出用一只羊来进行置换,老师也很爽快,当即就答应了。

晚上,老师带着铜器回到家里仔细研究,很快就有了新的发现,在铜器的第二层上发现了“中阳铜漏”四个字,老师很是兴奋,迫不及待地去查阅各种资料,想看看这“中阳铜漏”到底是个什么物件。

很快,老师就在一本资料上找到了关于铜漏的记载。原来,这铜漏也叫做漏刻,是古代用来计时的器件,相当于现代的沙漏。老师把玩着手里的铜器,立马意识到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文物,抱着将文物上交国家的想法,立马联系了内蒙古文物局。

文物局的专家闻讯赶来,经过简单的鉴定过后,表示这是一件西汉时期的珍贵文物。老师了解到情况后,立马决定将这一珍贵的文物上交给国家。经过进一步研究,专家发现这铜漏名为“千章铜漏”,汉成帝时期在千章县铸成,几经辗转,后又归中阳县所有,故也称为“中阳铜漏”。

在汉代,对计时器件一般都简称为“漏”,以漏计时多称为“漏刻”或者“刻漏”。汉代以后,多也把漏叫做壶,当时的帝王官府制作的漏都是属于大型多阶的复漏,晋朝以后由二阶向三阶发展,采用补漏的方式可以使泄水量尽量稳定,在其组合结构上趋于复杂化。

“千章铜漏”相比于其它铜漏的特点是壶上装有横梁,横梁不是用来提携而设,因为其不是装在漏体上,而是装在漏盖上,它的作用仅仅是用来固定箭杆,达到箭杆能自由浮动的目的。

“千章铜漏”底部的三个短足在古代器物中是常见的设计,只要就是用三个不同方向上的支点来支撑起铜壶,达到稳定的目的。除了支撑的作用,三短足的目的很可能还用来解决“千章铜漏”的保温与防冻等问题。

漏刻的使用也较为简单,只需在水平的壶里装满水,然后将一根带有刻度的箭杆放在水壶里,漏水自流管流出,随着漏中水位高低变化而不同,水位高则水流急,反之,则水流缓

壶内的水指在不同的刻度上,人们只需要看刻度上的数字就能知道具体的时间了。

“千章铜漏”是近年来发现的较大的一种漏刻,漏深24.2厘米,径长18.9厘米,汉代的铜漏没有一定的标准,从使用的角度来说,都是按照因地制宜的想法进行铸造。铜漏的容积越大,相应的就更容易操作,准确性也越高,更利于观测。

漏刻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日晷等其它工具必须利用太阳光才能运作,漏刻不仅弥补

这一缺陷,使得人们在夜晚或者阳光不好的日子里也能进行计时,同时,因为其轻便,便于携带,常利用在各个领域中。

“千章铜漏”保存完整,未经磨损,并且由明确的纪年,为研究西汉时期的铜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现如今,这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静静躺在国家博物馆内。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28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