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阳县名考之先秦篇
2022/5/11 来源:不详年,我到中阳县任职。如果是按年来算的话,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若是细算具体到日,今天则是天。下车伊始,我就谋划着,除干好本职工作之外,再为这个千年古县作些贡献。年初,列席市两会分组讨论时,我也向时任县人大常委会张喜旺主任,表达过这个想法。但是琐事太多,迟迟没有落实。别的本事,咱也没有。只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多读读书,从古籍之中,深度挖掘相关史料,把中阳县的来龙去脉搞个清楚。从而推荐中阳、推动旅游,打造历史名片,为县域经济“四轮驱动”,奉献自己绵薄之力。故借春节放假之机,身无琐事之利,时间集中之便,撰文漫谈,以示爱我家乡之深情厚意。吕梁最早的县,出现在春秋中后期春秋起于周平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年。《史记·周本纪》“平王立,东迁于雒邑(洛阳),辟戎寇”。东周的立国,也就是春秋的开始。“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农耕文明。有史记载最早的县,均在黄河腹地。随着人口、战争、生产力、诸侯国的发展,中国的县域,渐次由中心向外扩张。吕梁市位于黄河腹地正北,下辖13个县。有史记载最早的县,出现在周代的晋国,也就是春秋时期,分别是孝义和文水。《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晋景公)赏桓子(荀林父)狄臣千室,亦赏士伯(士贞子)以瓜衍之县,曰:吾获狄士,子之功也。微子,吾丧伯氏(指桓子,即荀林父)矣”。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晋国大败,晋景公欲杀率军出征的将军荀林父,士贞子劝谏,晋景公没有杀荀林父。宣公十五年,荀林父率军灭赤狄潞氏,晋景公深感这个功劳,离不开当时力保荀林父不死的士贞子,于是将瓜衍之县赏赐给士贞子。上述史料证明,至迟在宣公十五年,晋景公七年,也就是公元前年,晋国应该就设置了瓜衍县。依据《春秋地理考实》卷2引《汇纂》“孝义县北十里有瓜城,属山西汾州府”。《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司马弥尔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根据《元和郡县图》《春秋地理考实》《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邬现在晋中市介休市东北,祁现在晋中市市祁县东南,平陵现在吕梁市文水县东北部,梗阳现在太原市清徐县,涂水现在晋中市榆次区西南,马首现在晋中市寿阳县东南,盂现在太原市阳曲县东北。由此可知,昭公二十八年,晋顷公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年,晋国应该就设置了平陵县。战国时期,平陵属赵,改称为大陵。也就是说,最晚在距今年和年,吕梁市下辖的县中,有史书明确记载的县,已经有了瓜衍和平陵,也就是孝义和文水。这是晋国向北扩张的具体表现。中阳县名,出现在战国中后期公元前年三家分晋,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赵国为了生存,不断扩张领土,一路向北发展。与此同时,秦国为了西帝霸业,一路向东出征。争夺领土、你死我活的新型战争,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在山西、陕西交界的黄河两岸,古称之为河东、西河。河东是指黄河以东,范围大约是现在的运城+临汾,以运城为主,还有陕西渭南的部分地区。西河是指汾河以西,范围大约就是现在的吕梁+临汾+忻州,以吕梁为主,主要是沿汾河一线,可能还有陕西榆林的个别地方。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将在下篇文章,《中阳县名考之汉至唐》重点说明。历史上关于河东、西河的记载,特别多,也比较混乱。要想讲清楚,必须结合两汉西河郡的设置,拿出大篇幅的文章来讲。这里暂不赘述。中阳县名,第一次明确出现在中国的史书记载,是公元前年。《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二十二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与楚王会于宛。与赵王会于中阳”,与此对应的是《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与秦会中阳”。《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年“秦王会楚王于宛,会赵王于中阳”。从战国起,《资治通鉴》开始记载。我在文中将与《史记》共同甄别、对比引录。宛地是明确的,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中阳多多少少有些争议。有一种说法,此处的中阳,可能是中山国故地,现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附近。但史界主流观点仍然认为,就是今天山西省吕梁市的中阳县。如此算来,中阳县也有年的历史,可以秒杀国内90%的县城。中阳的历史,还可向前再推演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需要回到《史记》《资治通鉴》《竹书记年》等等,众多古文献的记载之中,对比考古实物发现,大胆假设、细细考究,被历史长河隐匿起来的中阳历史。《史记·秦本记》惠文王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伐取赵中都、西阳”,与此对应的是《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阳,齐破燕。燕相子之为君,君反为臣”。根据《汉志》,“中都、西阳”皆是故赵国的西河郡。这里的赵中都,现在的名字是太原;西阳,是吕梁中阳。这个时间点是,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年,距今年。但是,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卷三周纪三慎靓王五年,就没有记载这件事。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情况下,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基本照抄《史记》。之后,自己加上一大段“臣光曰”,以求达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除非发现逻辑不通,也就是记载的内容发生了冲突时,司马光才会删除一些内容。根据杨宽先生《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的考证,《史记·秦本记》秦惠文王九年,应该是昭襄王二十二年,穰侯相秦九年。《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年,应该是赵惠文王十四年。为什么会错呢?大有可能是,《史记》在流传过程之中,后期誊抄原文时,一不小心把内容记窜行、搞错了。大胆一些,至少可以把中阳县的历史,向前推演到公元前年西方将城邦、青铜和文字,作为判断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准。这个判断,不是完全合理,但是可以借鉴。中阳的文字记载,前文已经述说。考古实物之中,也出土了写有“中阳”二字的三孔布。与此相同的出土,还有写有“离石”和“蔺”字的布币。这些钱币的出土,可以说明,当时这些地方,已经一同成为赵国设置的县邑。根据黄锡全《三孔布奥秘试探》分析,赵国的三孔布币,主要是铸行于战国晚期。通行说法,战国止于公元前年的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蔺”和“离石”,又与中阳有什么关系呢?《史记·赵世家》成侯三年“太戊午为相。伐卫,取乡邑七十二。魏败我蔺”,与此对应的是《史记·魏世家》武侯十五年“败赵北蔺”。《资治通鉴》周烈王四年“魏败赵师于北蔺”。《史记》与《资治通鉴》记载一致,可以相互印证。班志也就是班固撰写的《汉书》某志中记载,西河郡有蔺县;《史记正义》,蔺县在石州,因其位置在赵国都城邯郸的西北,所以称为北蔺。相关的记载还有,《史记·赵世家》成侯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秦攻我蔺”,肃侯二十二年“张仪相秦。赵庛与秦占,败,秦杀疵河西,取我蔺、离石”,武灵王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楚、魏王来,过邯郸”。这就是讲,至迟在赵成侯三年,公元前年,赵国就设置了蔺县。赵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年,秦国攻打蔺县;赵肃侯二十二年,公元前年,秦国夺取蔺和离石两县;赵武灵王十三年,公元前年,秦国再次夺回蔺县。现在的通行史学认为,古籍中的离石,就是现在的吕梁市离石区;蔺的位置,在离石区之西。看看地图,大家就应该知道,中阳在离石的东南。离石、蔺、中阳三县,成品字形排列。这三个县城,一体作为赵国西线,抵抗秦国东进的前线阵地,应该是同时期设置为县。只不过,蔺地位置更加重要、突出,紧邻黄河军事隘口军渡,战事更多一些,记载也就更加详实,毕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结合青铜布币考古实物,以及离石、蔺、中阳三县的地理位置,和相关文字记载。我们可以把中阳设置为县的时间,推定为公元前年,距今已经有年的历史。这样写来,自豪之感溢于言表。我工作的地方,早在年之前,就有县域设置、信史记载,人文之深厚、历史之雄宏、血脉之传承,连绵而不绝,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同时,渺小的感觉一霎之间笼罩全身。我的生命相较于这年,不过是沧海一粟,短暂的任职更是微不足道。当年叱咤风云“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英雄豪杰,也与命如蝼蚁的冲锋士兵,皆葬于中阳这片黄土之中。如是,我需要更加自醒、自警、自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时时事事,保持慎独自律、保持谦虚谨慎、保持奋发有为,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辜负时代、不辜负自己,更不辜负将来历史的记载。年2月2日写于中阳县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值班之时文末加个彩蛋1、今年公历记年是年。2、今年干支记年是壬寅年。3、今年生肖记年是虎年。4、今年木星记年是玄黓摄提格。5、《资治通鉴》开篇第一句“起著雍摄提格(戊寅),尽玄黓困敦(壬子),凡三十五年”。也就是说,战国的开始,即公元前四0三年,和今年一样,也是虎年。所以,携年的中阳历史,祝大家虎年吉祥,喜乐安康!疫情有些大、时间有些紧。不能一一当面拜年致谢,甚至祝福信息没有及时回复,只好写文遥祝、顿首长谢,万请理解!骨脊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