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论英雄立足生态保护打造五彩

2023/5/19 来源:不详

                            

编者按: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是产业转型。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服务业提质转型……当前,我省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一个个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典型做法,为全省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添翼助力。

6月,骄阳似火,6月,绿树成荫。伴着芬芳的花香,走进离隰高速施工现场,入眼皆是穿梭不息的施工车辆、挥汗如雨的施工人员,盛夏时节,一幅幅火热的建设画卷正在离隰高速全面展开。

离隰高速公路是G59呼和浩特至北海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网“4纵15横33联”第4纵的重要路段。自项目开工以来,离隰高速全体参建人员就锚定打造“黄河流域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绿色公路示范项目”目标,充分发扬吕梁“红”色革命精神,誓在这片“黄”土地上,建设一条生态“绿”色高速公路,守护好这悠悠“蓝”天,袅袅“白”云。

离隰高速项目主线全长83.km,同步建设车鸣峪、交口两条连接线22.km,共计.km,项目投资概算.9亿元,建设工期4年。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65.48亿元,完成总投资的62.42%。

走进离隰高速中阳互通,首先映入眼帘的正在挂篮施工的宋家沟大桥和蜿蜒交错的中央互通匝道,施工现场协调有序。

在忙碌的施工作业人员当中,我们遇到了施工现场负责人,据他介绍,中阳互通为枢纽+单喇叭组合型互通式立交桥,包括7座大桥,以及5条匝道路基等。最大挖方路基量近万方,占地面积近亩。互通重难点工程为宋家沟大桥,该大桥左幅桥长m,右赴桥长m,主桥双幅宽度25.5m,最高桥墩87.9m。该互通式立交位于中阳县城西侧约米处,施工段落多为湿陷性黄土地质,施工难度高、生态保护压力非常大。在离隰公司牵头组织下,深入开展黄土边坡生态防护及防排水一体化研究,在严守安全质量红线底线的同时,严格落实环保6个百分百,全面强化扬尘处理,大力推进声屏障建设,深入实施路基边坡“三同步”,全力推进绿色公路建设。目前,中央互通施工已全面进入大干快上阶段。

走进南川河特大桥施工现场,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座横跨南川河和国道的特大桥梁,桥梁紧连着一座长度近3.6公里的特长隧道。

乘坐着施工电梯爬上近85米高的桥墩,站在正在挂篮施工的南川河特大桥顶端,看着紧张作业的施工人员顶着炎炎烈日,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脸颊滑落,深深的体会到了离隰高速一线建设者艰苦奋斗的精神。施工现场负责人指着不远处的一座水库介绍道,南川河特大桥长度多米,主桥采用三跨连续钢构,最大跨度米,还紧邻国家二级保护区陈家湾水库,更是给本就安全风险高、难度大的施工作业,带来了非常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为高效做好各项施工任务,在离隰公司牵头组织下,坚持源头管控,在全面进行环水保评审的基础上,对施工设计进行了全面优化,施工过程中严格采用隔离措施,切实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

走到陈家湾特长隧道进口处,看到所有施工人员脸上充满了喜悦。原来是陈家湾隧道左线顺利贯通了。

通过和现场负责人的了解,陈家湾特长隧道离隰高速公路全线控制性工程,左线全长m。施工过程中,离隰公司多次邀请隧道专家现场勘察,组织召开专家现场会、论证会,解决施工技术难题。在经历了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陈家湾特长隧道顺利实现了左线贯通。在和大家共同分享了喜悦后,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道,陈家湾隧道属石质隧道,弃方量非常大。在施工初期,离隰公司就树立“固废就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理念,组织带领全线施工单位开展了固废资源利用研究,通过不断努力,建立了碎石自加工厂,将弃石方进行自加工处理,应用于项目混凝土、路面铺筑等施工当中。不仅大大减少了弃石方量,保护了生态环境,也为项目建设节约了资金。据了解,截止目前,离隰高速全线固废利用近万吨,节约建设资金余万元。

在离隰高速施工一线,遇到了离隰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常新忠同志,他介绍道,离隰公司在打造绿色公路的过程中还针对黄土地质特点,引进了3S-OER生态防护技术,在路堑段设计中采用陡边坡、低分级、宽平台形式,实现稳定性提升与生态修复综合应用的目的。并始终坚持全寿命周期理念,在穿越生态保护区的桥下设置可降解生态虑床,有效保证了水资源保护区径流排放满足实际要求,有效防治径流冲刷的作用。

看着离隰高速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不禁让人畅想年在项目建成通车后,驾车行驶在巍巍吕梁山中,欣赏着着沿途美丽的风景,心情将是多么舒畅!(记者李渊通讯员杨振东)

原标题:《立足生态保护打造“五彩”离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6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